close

允許被愛—依附需求的滿足與成長

【陳尚綾,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,資深諮商心理師】

(本文個案故事皆是綜合常見之個案類型與個案經驗編撰而成,提供讀者思考自我心靈的奧妙)

 小艾平常是一位聰明活潑、人緣超好的年輕女孩,但是若遇到男生追求,總是像變成另一個人,不僅情緒暴躁,更常讓男孩吃盡苦頭。最近分手的男生問她:「為什麼你無法相信我對妳的好?為什麼總是推開、總是像刺蝟一樣,刺傷靠近妳的人..」。小艾說,我知道我有心病,不容易相信愛情,讓愛上她的人很倒楣,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?

當小艾進一步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,最關鍵的影響事件,就是她六歲父母離異那一年,不斷目睹父母激烈爭吵,半夜常與年幼的弟弟相擁哭泣。她記得,當母親離家出走,她哭著抱著媽媽的腿,哀求媽媽不要走,但媽媽還是一邊哭一邊掰開她的手..,她既哀傷也生氣,為何媽媽不要他們了。剛開始,她每天想念、每天渴望媽媽...,但後來她開始假裝忽略、假裝忘記媽媽,突然像小大人般地全心照顧弟弟,不再哭泣想念。她心底突然有個聲音「沒關係!沒有媽媽就算了,我不需要媽媽,我靠我自己」。小艾說,不知道曾幾何時,她變成了弟弟的媽媽,後來也變成了爸爸的媽媽!她發現爸爸雖然是大人,但卻不懂得照顧自己,常常一個人喝酒自言自語,傷心、流淚

聽到小艾的故事,我感覺到非常的心疼,腦中不自覺地出現了一個小女孩無助哀傷的畫面。六歲的小女孩,應該是想要躺在媽媽懷裡撒嬌討愛的年齡..,但在當時面對母親的離去,那種硬生生被拋下的創痛,實在太傷痛、太難承受小女孩只好假裝「不需要」、賭氣似地「拒絕」自己想要「依附」媽媽的心。這種想要與照顧者連結、依賴對方的情感,是所有小孩天生的「依附需求」,但在當時,小艾卻不得不截斷自己的需求,以保護自己,因為渴望卻不斷失望、受挫的傷痛。我嘗試貼近小艾的這個傷痛,同理撫慰她受傷的心..,小艾眼眶泛淚地說,她不想怪媽媽、也不想恨媽媽,但失去媽媽真的讓她很傷心。我陪著小艾哭泣,不斷協助她確認這份被長久壓抑的痛楚..。同時,我也真誠地讚賞小艾,雖然她自己很傷心,但是她卻加倍地愛護弟弟與爸爸,挺身做個「小大人」,代替媽媽照顧他們,真的很不簡單,但是,也很辛苦!

許多小孩在面對巨大的創傷時,常因受限於當時環境資源的匱乏及未成熟的心智,需使用心理防衛機轉,以協助自己「撐過」創傷。當時小艾心底「不需要媽媽」的聲音,既是一種自我保護,也是一種心理防衛。但是,過度使用防衛的結果,有可能使長大後的自己「拒絕」了其他的「情感依附需求(成人的愛情依戀需求)」。

我引導小艾去探索面對男生追求時的心理過程,她說,其實她知道她很矛盾,她既期待又怕受傷害,總是心情煩躁,對男友亂發脾氣。我嘗試讓小艾聚焦在她那所謂「暴躁脾氣」底下的可能想法與深層感受。小艾探索到了那種隱微的恐懼與焦慮-「不確定對方是否值得信任?如果讓自己需要對方,對方卻轉身離開..,自己是否承受得起?」。此外,小艾對男友百般不合情理的粗魯對待,似乎一方面在考驗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;另方面,也彷彿想讓對方感到痛苦,就像是一種報復的快感,從對方的痛苦中看見自己。這許多複雜的情緒想法,讓小艾感覺相當混亂、也很害怕,因此又變本加厲地「逼走」對方,以結束這種混亂。

當小艾比較理解自己面對愛情的心理困境時,我進一步引導小艾連結幼時與母親分離的依附創傷,鼓勵小艾去「釐清」哪些傷痛是屬於年幼小艾的,哪些焦慮是屬於長大後談戀愛的小艾?年幼的小艾,雖然無法阻止媽媽的離去,但也努力生活照顧了自己與家人;長大後的小艾,擁有了許多讓異性喜愛的特質魅力,更有足夠的智慧與判斷去經營愛情。我祝福小艾,或許小艾可以「放下」過去的傷痛與恐懼,允許自己去「需要」依戀伴侶,享受成人「相互依附」的愛情!當然,這需要放下的智慧,也需要冒險的勇氣。此外,或許小艾也需要學習從「照顧者」的角色退下,讓自己去經驗被照顧、被疼惜的角色,去滿足原始的「依附需求」,也較能「平衡」成人愛戀關係中的相互依附之道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回歸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