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無分別心的愛

【陳尚綾,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,資深諮商心理師】

(本文個案故事皆是綜合常見之個案類型與個案經驗編撰而成,提供讀者思考自我心靈的奧妙)

 一位母親焦急地拿著一張兒子畫的圖,憂心地問我:「老師!你看我大兒子竟然畫他拿著一把刀,傷害他弟弟,還畫著我在旁邊看著…,他怎麼會這麼『壞心』啊!他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啊?」。當我仔細看這張畫時,我看到這位八歲的小哥哥畫自己的表情如此生氣,畫弟弟的筆觸則更顯焦躁,但畫中的媽媽卻又是如此慈祥美麗…。直覺這是一個心靈受創的孩子,似乎在「宣洩」他的怒氣與不滿,也似乎同時在祈求著母親的愛…。

這位母親說,他的大兒子是先生與前妻所生的兒子,她從結婚後,一直將他視如己出,後來她自己也生下了小兒子。剛開始,一家四口頗為融洽,大兒子也喜歡這個小他五歲的弟弟,會幫忙照顧他、跟他玩。但沒想到,半年前小兒子一場大病,竟然讓三歲的他,差點喪命。雖然,最後撿回了一條命,但卻造成發展遲緩,讓他夫妻倆非常傷心。她說這半年來,為了幫小兒子看病、做復健,已是身心俱疲了;不料,最近又發現大兒子竟然常常欺負小兒子,雖然責罵他、打他,教育他弟弟生病了,叫他要對弟弟好一點,但他還是屢勸不聽,甚至變本加厲…。

當我更深入詢問細節,才發現當她這半年努力照顧小兒子時,大兒子常託公婆照料,使得大兒子幾乎都看不到媽媽。我可以瞭解這位母親這半年來,多麼地勞碌憂心,但我同時也猜想得到大兒子因為頓時失去了媽媽的照顧與關愛,又多麼地失落與不解--「為何媽媽不再愛我?」。當大兒子看到媽媽對弟弟如此細心照料,自己卻無法得到媽媽的關愛時,孩子的心很自然就會「以為」是弟弟害的,「都是因為『弟弟』,所以媽媽才不關心我,都是因為弟弟,媽媽才偏心..」。當哥哥越感到「失去」關愛的傷痛時,就越有可能將這種傷痛轉為對弟弟的「怨恨」。

畫中的「刀」,雖然令人心驚「一個小哥哥怎麼會想要傷害弟弟?」,但是這把刀,也可能象徵了小哥哥被疏忽的母親,不小心所「刺傷」心靈的「刀」!心理學中,所謂的「手足競爭」,多不是因為手足之間自己想要去競爭,而往往是因為「父母的愛」分配地太不平均或太有條件,使得孩子們只好拼命「競爭」,以「爭取」父母對他的愛與關注!

這位母親坦承說:「可是小兒子畢竟是我親生的啊!我當然會多關心他,而且他現在又變成這樣…我不知道到底要怎麼辦才好?」。確實,要如何公平地對待「親生」與「非親生」的子女,這是在挑戰我們的「人性」,也是在考驗我們的那種「分別心」。今天如果換做是我,我可能也無法「自然」地做到公平無私。但是,我們大人有「人性」,小孩同樣也有渴望「被愛與隸屬」的「天性」啊!尤其,在成長中的小孩,他對「被愛與隸屬」的渴求如此真切,使得小孩不會有「分別心」去分別誰是我的親生父母,而是誰給了我,我所需要的「愛」!

這種被父母「有分別心」的愛,所激起的「手足競爭」,在一部韓劇--「太陽的女子」中,被戲劇化地描述更為透徹、深刻。一個在孤兒院長大的女孩,渴望親情與母愛,好不容易被一個富裕家庭收養,經驗到了盼望已久的「母愛」,但卻在母親生下了親生女兒後,不再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,甚至在被誤解欺負妹妹後,受到更多的責打與心理虐待…。這位過度「害怕」失去「母愛」的姊姊,「以為」只要妹妹不見了,自己就可以再度得到母親唯一的愛。不斷地身心煎熬後,「脆弱無望」的姊姊,卻因此犯下了「丟棄」妹妹的罪…。我在這部劇中,所看到這位姊姊心中對母愛的失落及對妹妹的怨,宛如那位小哥哥目前所經歷的心理過程。

不是只有親生與非親生的分別而已,有可能即使都是親生的孩子,但因為孩子在性別、個性、資質、行為表現上的個別差異,以及父母自身的期待或喜好,而引發父母的「分別心」,導致父母有所「偏愛」或「不太愛」。

日前社會駭人聽聞的新聞事件:一位「認為」自己從小遭受父母「嚴重偏愛」、「被比較」、「不被愛」,常被打罵、甚至心理虐待的兒子,長期對父母家人懷恨在心,因此有計畫性地犯下了「殺害全家」的大罪…。姑且不論,其事實原委如何,但值得重視的是,家庭的親情之愛是孩子人格成長的基礎,但若父母過度分別、過度偏心、甚至責打虐待,確實可能會重創孩子的心靈、扭曲人格。

或許有些小孩真的太不可愛、太頑皮或太難教,以致於讓父母需要花費較多的心思去管教。但是,如果身為大人的父與母,能夠稍微「設身處地」地瞭解小孩的心、稍微調整「對待」孩子的心態與方式,甚至也能夠正視我們的人性弱點—「分別心」,學習以「無分別心的愛」公平對待孩子、包容孩子的個別差異及滿足小孩被愛與隸屬的心靈渴求,或許就能夠預防與阻止可能的「人倫悲劇」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回歸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